朱衣使者
读音(发音): zhū yī shǐ zhě
详细解释(意思):指科举考试官。
出处(典故): 明·陈耀文《天中记》卷三十八引《侯鲭录》:“欧阳修知贡举日,每遇考试卷,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,然后其文入格。……因语其事于同列,为之三叹。尝有句云:‘唯愿朱衣一点头。’”
示例: ~,宋人诗中屡见,亦言试官也。 ★清·梁章钜《称谓录》
朱衣使者成语接龙
- 著名
- 这个
- 这边
- 这
- 蛰居
- 蛰伏
- 这里
- 这样
- 遮掩
- 遮没
- 遮盖
- 遮蔽
- 遮
- 遮地盖天
- 遮地漫天
- 遮空蔽日
- 遮掩耳目
- 遮前掩后
- 遮人耳目
- 遮人眼目
- 遮三瞒四
- 遮天蔽日
- 遮天盖地
- 遮天盖日
- 遮天迷地
- 哲人其萎
- 遮天映日
- 辙乱旗靡
- 者也之乎
- 赭衣塞路
第一个字为"朱"的成语
- 朱陈之好
- 朱唇粉面
- 朱唇皓齿
- 朱唇玉面
- 朱干玉戚
- 朱阁青楼
- 朱颜翠发
- 朱楼碧瓦
- 朱颜鹤发
- 朱楼绮户
- 朱颜绿发
- 朱轮华毂
- 朱衣点头
- 朱衣使者
- 朱门绣户
- 朱云折槛
- 朱甍碧瓦
- 朱盘玉敦
- 朱槃玉敦
- 朱雀玄武
- 朱弦三叹
第二个字为"衣"的成语
- 粗衣淡饭
- 褐衣不完
- 白衣苍狗
- 白衣公卿
- 白衣卿相
- 白衣秀士
- 白衣宰相
- 百衣百随
- 班衣戏采
- 班衣戏彩
- 斑衣戏彩
- 褒衣博带
- 褒衣危冠
- 暴衣露盖
- 暴衣露冠
- 弊衣蔬食
- 敝衣粝食
- 敝衣枵腹
- 弊衣箪食
- 弊衣疏食
- 布衣粝食
- 布衣黔首
- 布衣蔬食
- 布衣韦带
- 布衣之交
- 彩衣娱亲
- 草衣木食
- 朝衣东市
- 侈衣美食
- 黜衣缩食
- 鹑衣鹄面
- 鹑衣鷇食
- 鹑衣百结
- 粗衣恶食
- 粗衣粝食
- 颠衣到裳
- 短衣匹马
- 恶衣恶食
- 恶衣菲食
- 恶衣粝食
- 恶衣蔬食
- 丰衣足食
- 缝衣浅带
- 黼衣方领
- 和衣而卧
- 褐衣蔬食
- 鸿衣羽裳
- 节衣缩食
- 解衣般礴
- 解衣磅礴
- 解衣包火
- 解衣衣人
- 解衣抱火
- 解衣盘磅
- 解衣盘礴
- 解衣槃磅
- 解衣推食
- 解衣卸甲
- 锦衣肉食
- 锦衣行昼
- 锦衣玉食
- 绿衣黄里
- 绿衣使者
- 靡衣玉食
- 靡衣偷食
- 靡衣媮食
- 牛衣病卧
- 牛衣对泣
- 牛衣岁月
- 牛衣夜哭
- 暖衣饱食
- 牵衣投辖
- 牵衣肘见
- 缺衣少食
- 杀衣缩食
- 缩衣节口
- 缩衣节食
- 缩衣啬食
- 糖衣炮弹
- 天衣无缝
- 乌衣门第
- 乌衣之游
- 乌衣子弟
- 无衣之赋
- 鲜衣良马
- 鲜衣美食
- 鲜衣怒马
- 宵衣旰食
- 一衣带水
- 赭衣塞路
- 振衣濯足
- 整衣敛容
- 朱衣点头
- 朱衣使者
- 足衣足食
第三个字为"使"的成语
- 如臂使指
- 不辱使命
- 插科使砌
- 趁风使柁
- 乘势使气
- 负才使气
- 见风使船
- 见风使舵
- 见风使帆
- 矜才使气
- 借风使船
- 借篷使风
- 举贤使能
- 看风使船
- 看风使舵
- 看风使帆
- 绿衣使者
- 论德使能
- 任贤使能
- 赏贤使能
- 使臂使指
- 使贪使愚
- 使愚使过
- 使智使勇
- 使嘴使舌
- 顺风使舵
- 顺风使帆
- 顺风使船
- 占风使帆
- 仗气使酒
- 炙冰使燥
- 朱衣使者
- 尊贤使能
第四个字为"者"的成语
朱衣使者相关推荐
成语"朱衣使者"更多相关信息
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成语"朱衣使者"逐字解释参考
zhū①大红色。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~颜改。”②涂成红色。《海瑞传》:“有势家丹~其门。”③朱砂。矿物名,红色或棕红色,可入药,也可作颜料。白居易《白氏长庆集·自咏》:“~砂贱如土,不解烧为丹。”【朱门】古代王侯、权贵们大多用大红色涂染门户,因此,称豪门贵族为“朱门”。【朱颜】青春红润的面容,泛指女子的美貌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ī①上衣。古代上衣称衣,下衣称裳。《孙雀东南飞》:“何不作~裳,莫令事不举。”②衣服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~食所安,弗敢专也。”【又】为(给)…穿上。《资治通鉴·周纪四》:“有老人涉淄而寒,出水不能行。田单解其裘而~之。”③穿(衣)。《十则》:“愿车马,~轻裘,与朋友共,敝之而无憾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乃使其从者~褐,怀其璧,从径道亡。”【衣冠】⒈衣帽,即穿衣、戴帽。⒉指官绅、士大夫。⒊文明礼仪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hǐ①命令;派遣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扶苏以数谏故,上~外将兵。”②让;叫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~我不得开心颜。”③使唤;驱使;使用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人皆得以隶~之。”④主;指使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,周公之被逮所由~也。”⑤出使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是时屈原既疏,不复在位,~于齐。”⑥出使的人;使者。《卖炭翁》:“一车炭,千余斤,宫~驱将惜不得。”⑦使命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时周瑜受~至番阳。”⑧假使;如果。《阿房宫赋》:“~六国爱其人,则足以拒秦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ě①用动词、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、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,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,相当于“……的人(人、事、情况等)”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~之可追。”②用在数词后面,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、事、物。翻译时在人、事、物名称前加“个”、“件”、“种”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此数~用兵之患也。”③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,起区别作用,可译作“这样的”、“这个”等,有时不必译出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王曰:‘然,诚有百姓~。’”④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,表示停顿、判断,无实义。《师说》:“师~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⑤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,提示原因或条件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吾妻之美我~,私我也。”⑥用在疑问句全句末,表示疑问语气,相当于“呢”。《鸿门宴》:“客何为~?”⑦用在时间词后面,起语助作用,可不译。《鸿门宴》:“今~项庄舞剑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”⑧用某些比况、描写的词语后面,相当于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黔之驴》:“然往来视之,觉无异能~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言之,貌若甚戚~。”⑨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石之铿然有声~,所在皆是也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