昧死以闻
读音(发音): mèi sǐ yǐ wén
详细解释(意思):昧:冒。闻:使听到。冒着死罪来禀告您。表示谨慎惶恐。
出处(典故): 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“老臣贱息舒祺,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窃爱怜之,愿令得补黑衣之数,以卫王宮。昧死以闻!”
示例:
昧死以闻成语接龙
- 温良恭俭让
- 稳坐钓鱼船
- 问心无愧
- 问题
- 问鼎
- 问
- 稳重
- 稳定
- 稳当
- 稳
- 紊乱
- 吻合
- 闻所未闻
- 闻名
- 闻过则喜
- 稳稳当当
- 闻风远扬
- 稳如泰山
- 稳健
- 闻风而动
- 文字
- 文科
- 文句
- 文质彬彬
- 文静
- 文治
- 文火
- 文言文
- 文过饰非
- 文言
第一个字为"昧"的成语
第二个字为"死"的成语
- 你死我活
- 生死相依
- 生死予夺
- 百死一生
- 半死不活
- 半死辣活
- 半死半生
- 豹死留皮
- 鹿死不择荫
- 鹿死不择音
- 不死不活
- 打死虎
- 出死断亡
- 出死入生
- 垂死挣扎
- 打死老虎
- 抵死漫生
- 底死谩生
- 抵死瞒生
- 抵死谩生
- 吊死扶伤
- 吊死问疾
- 甘死如饴
- 狐死首丘
- 狐死兔泣
- 见死不救
- 九死一生
- 九死不悔
- 九死未悔
- 救死扶伤
- 救死扶危
- 客死他乡
- 鹿死谁手
- 昧死以闻
- 宁死不辱
- 宁死不屈
- 怕死贪生
- 拼死拼活
- 破死忘生
- 七死八活
- 七死七生
- 起死回生
- 强死赖活
- 强死强活
- 轻死重气
- 轻死重义
- 人死留名
- 入死出生
- 舍死忘生
- 生死不渝
- 生死存亡
- 生死关头
- 生死肉骨
- 生死未卜
- 生死攸关
- 生死与共
- 生死之交
- 十死不问
- 十死九活
- 十死一生
- 士死知己
- 视死如归
- 视死如生
- 视死如饴
- 视死若归
- 视死若生
- 视死犹归
- 誓死不二
- 誓死不贰
- 誓死不屈
- 誓死不渝
- 虽死犹生
- 兔死狗烹
- 兔死狐悲
- 兔死犬饥
- 兔死凫举
- 万死不辞
- 万死一生
- 万死犹轻
- 效死疆场
- 效死输忠
- 效死勿去
- 兄死弟及
- 寻死觅活
- 要死要活
- 一死一生
- 有死无二
- 鱼死网破
- 舆死扶伤
- 之死不渝
- 之死靡二
- 之死靡他
- 之死靡它
- 至死不变
- 至死不悟
- 至死不渝
- 至死靡它
- 转死沟壑
- 转死沟渠
- 醉死梦生
第三个字为"以"的成语
- 好整以暇
- 爱人以德
- 一言以蔽之
- 不随以止
- 残民以逞
- 长此以往
- 嗤之以鼻
- 持之以恒
- 大车以载
- 道路以目
- 动之以情
- 度己以绳
- 赍志以没
- 赍志以殁
- 计日以待
- 计日以期
- 计日以俟
- 降格以求
- 慨当以慷
- 率马以骥
- 昧死以闻
- 梦寐以求
- 摩厉以须
- 摩厉以需
- 摩砺以须
- 磨厉以须
- 磨砺以须
- 全力以赴
- 如原以偿
- 如愿以偿
- 扫榻以待
- 扫地以尽
- 绳之以法
- 什袭以藏
- 拭目以待
- 拭目以俟
- 授人以柄
- 望屋以食
- 析骸以爨
- 相濡以沫
- 虚己以听
- 虚位以待
- 虚左以待
- 严陈以待
- 严阵以待
- 易口以食
- 引首以望
- 迎刃以解
- 有生以来
- 喻之以理
- 凿坏以遁
- 枕戈以待
- 孜孜以求
- 自郐以下
- 自刽以下
第四个字为"闻"的成语
- 博物洽闻
- 博学多闻
- 博学洽闻
- 博洽多闻
- 博物多闻
- 不相问闻
- 不问不闻
- 惨不忍闻
- 充耳不闻
- 臭不可闻
- 单见浅闻
- 殚见洽闻
- 独学寡闻
- 杜耳恶闻
- 亘古奇闻
- 亘古新闻
- 诟如不闻
- 孤陋寡闻
- 寡见少闻
- 寡见鲜闻
- 广见洽闻
- 骇人听闻
- 鸡犬不闻
- 鸡犬相闻
- 寂寂无闻
- 惊见骇闻
- 款学寡闻
- 旷古奇闻
- 旷古未闻
- 了然无闻
- 碌碌无闻
- 没世无闻
- 没没无闻
- 昧死以闻
- 默默无闻
- 目睹耳闻
- 目击耳闻
- 目见耳闻
- 千古奇闻
- 洽博多闻
- 前古未闻
- 前所未闻
- 浅见寡闻
- 强记博闻
- 强识博闻
- 仁心仁闻
- 如是我闻
- 束教管闻
- 耸人听闻
- 所见所闻
- 逖听远闻
- 听而不闻
- 闻所不闻
- 闻所未闻
- 遐迩著闻
- 先断后闻
- 先行后闻
- 鸦雀无闻
- 湮没无闻
- 杳不可闻
- 一无所闻
- 轶事遗闻
- 直谅多闻
- 置若罔闻
昧死以闻相关推荐
成语"昧死以闻"更多相关信息
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成语"昧死以闻"逐字解释参考
mèi①暗;昏暗。《离骚》:“路幽~以险隘。”【又】使……不明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汝复轻身而~大义。”②愚昧;糊涂。《柳毅传》:“水府幽深,寡人暗~,夫子不远千里,将有为乎?”③隐蔽;欺瞒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蔽公者谓之~。”④冒;冒犯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臣~死,望大王。”【昧旦】黎明;拂晓。【昧昧】⒈昏暗的样子。⒉模糊;难以分辨。⒊深思的样子。⒋纯厚浑朴的样子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ǐ①死亡;失去生命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见其生,不忍见其~。”【又】为……而死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~国可乎?”②死去的人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先生之恩,生~而骨肉也。”③坏死的;失去知觉的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去~肌,杀三虫。”④拼死;竭尽全力的。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:“越使~士挑战。”⑤丧失;消失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流言止焉,恶言~焉。”⑥通“尸”。《汉书·陈汤传》:“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ǐ①用;使用。《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~。”②做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“如或知尔,则何~哉?”③认为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皆~美于徐公。”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、方法,可视情况译为“拿”、“用”、“凭”、“把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愿~十五城请易璧。”⑤起提宾作用,可译为“把”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亦不~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”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“因为”、“由于”等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而吾~捕蛇独存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~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,不可。”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、地点,可译为“在”、“从”。《苏武传》:“武~始元六年春至京师。”⑧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用法同“与”,可译为“和”、“跟”;有时可译为“率领、带领”。《战国策·周策》:“天下有变,王割汉中~楚和。”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(公子)欲~客往赴秦军,与赵俱死。”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,可译为“而”、“又”、“并且”等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夫夷~近,则游者众;险~远,则至者少。”⑩表示承接关系,“以”前的动作行为,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,可译为“而”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予与四人拥火~入。”⑾表示因果关系,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,可译为“因为”、“由于”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吾所以为此者,~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”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。《归去来辞》:“木欣欣~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”⒀表目的关系,可译为“而”“来”“用来”等。《师说》:“作《师说》~贻之。”⒁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或范围,用法同现代汉语。《张衡传》:“自王侯~下,莫不逾侈。”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,可译为“至于”。《柳毅传》:“然自约其心者,达君之冤,余无及也。~言慎勿相避者,偶然耳,岂有意哉!”⒃通“已”。已经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座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~怪之矣。”⒄通“已”。停止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无~,则王乎?”⒅只是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君家所寡有者,~义耳。”【以往】以后。【以为】⒈认为。⒉使……成为。⒊把……当作。⒋作为;用作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wén①听见;听到。《木兰诗》:“不~机杼声,惟~闻女叹息。”②听说;得知。《殽之战》:“寡君~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,敢犒从者。”③报告;上报。《童区寄传》:“愿以~于官。”④见闻;知识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博~强志,明于治乱。”⑤名声;名誉。《论语》:“四十、五十而无~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”⑥闻名;传扬。《出师表》:“不求~达于诸侯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