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您目前所在位置:肥壤网 > 成语大全 > 以夷伐夷 > 以夷伐夷的成语解释

以夷伐夷

读音(发音): yǐ yí fá yí

详细解释(意思):夷:旧指外族或外国。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,使自相冲突,削弱力量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后汉书·邓训传》:“议者咸以羌胡相攻,县官之利,以夷伐夷,不宜禁护。”

示例:

以夷伐夷成语接龙

第一个字为"以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夷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伐"的成语

第四个字为"夷"的成语

以夷伐夷相关推荐

成语"以夷伐夷"更多相关信息

   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
成语"以夷伐夷"逐字解释参考

yǐ①用;使用。《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~。”②做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“如或知尔,则何~哉?”③认为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皆~美于徐公。”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、方法,可视情况译为“拿”、“用”、“凭”、“把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愿~十五城请易璧。”⑤起提宾作用,可译为“把”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亦不~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”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“因为”、“由于”等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而吾~捕蛇独存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~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,不可。”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、地点,可译为“在”、“从”。《苏武传》:“武~始元六年春至京师。”⑧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用法同“与”,可译为“和”、“跟”;有时可译为“率领、带领”。《战国策·周策》:“天下有变,王割汉中~楚和。”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(公子)欲~客往赴秦军,与赵俱死。”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,可译为“而”、“又”、“并且”等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夫夷~近,则游者众;险~远,则至者少。”⑩表示承接关系,“以”前的动作行为,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,可译为“而”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予与四人拥火~入。”⑾表示因果关系,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,可译为“因为”、“由于”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吾所以为此者,~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”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。《归去来辞》:“木欣欣~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”⒀表目的关系,可译为“而”“来”“用来”等。《师说》:“作《师说》~贻之。”⒁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或范围,用法同现代汉语。《张衡传》:“自王侯~下,莫不逾侈。”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,可译为“至于”。《柳毅传》:“然自约其心者,达君之冤,余无及也。~言慎勿相避者,偶然耳,岂有意哉!”⒃通“已”。已经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座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~怪之矣。”⒄通“已”。停止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无~,则王乎?”⒅只是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君家所寡有者,~义耳。”【以往】以后。【以为】⒈认为。⒉使……成为。⒊把……当作。⒋作为;用作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yí①我国古代东部民族,后泛指中原以外各族。《涉江》:“哀南~之莫吾知兮,旦余济乎江湘。”②泛指外国或外国人。《三元里抗英》:“逆~各狐凭鼠伏,潜逃两炮台中,不敢出入。”③平坦。《核舟记》:“其船背稍~。”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夫~以近,则游者众。”④铲平;除平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今操芟~大难,略已平矣。”⑤杀;灭。《苏武传》:“大臣亡罪~灭者数十家。”⑥和悦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与之论辩,言和而色~。”【夷世】太平的世道。【夷犹】迟疑不前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fá①砍伐。《伐檀》:“坎坎~檀兮,置之河之干兮。”②敲打。高适《燕歌行》:“摐金~鼓下榆关。”③讨伐;攻打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十年春,齐师~我。”④攻破;破坏。《谋攻》:“故上兵~谋,其次~交。”⑤功劳;功业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北救赵而西却秦,此五霸之~也。”⑥夸耀,自夸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每一令出,平~其功。”【伐冰之家】指贵族豪门之家。古代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时才能用冰,伐冰即凿痧窖取冰。【伐柯人】媒人。【伐性之斧】砍伐生命的利斧,比喻损害身心的事情。白居易《寄卢少卿》:“艳声与丽色,真为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yí①我国古代东部民族,后泛指中原以外各族。《涉江》:“哀南~之莫吾知兮,旦余济乎江湘。”②泛指外国或外国人。《三元里抗英》:“逆~各狐凭鼠伏,潜逃两炮台中,不敢出入。”③平坦。《核舟记》:“其船背稍~。”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夫~以近,则游者众。”④铲平;除平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今操芟~大难,略已平矣。”⑤杀;灭。《苏武传》:“大臣亡罪~灭者数十家。”⑥和悦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与之论辩,言和而色~。”【夷世】太平的世道。【夷犹】迟疑不前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