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您目前所在位置:肥壤网 > 成语大全 > 语焉不详 > 语焉不详的成语解释

语焉不详

读音(发音): yǔ yān bù xiáng

详细解释(意思):指虽然提到了,但说得不详细。

出处(典故): 唐·韩愈《原道》:“荀与杨也,择焉而不精,语焉而不详。”

示例: 绣春也是急性子,对锦儿~深致不满,主张秋月仍是进京,去问一问明白,到底是怎么回事? ★高阳《曹雪芹别传》

语焉不详成语接龙

第一个字为"语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焉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不"的成语

第四个字为"详"的成语

语焉不详相关推荐

成语"语焉不详"更多相关信息

   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
成语"语焉不详"逐字解释参考

yǔ①谈论;说话。《核舟记》:“鲁直左手执卷末,右手指卷,如有所~。”②话;言论。《琵琶行》:“又闻此~重唧唧。”③谚语;俗语。《左传·僖公二年》:“~曰:‘唇亡齿寒。’”yù告诉。《为学》:“贫者~于富者曰……”【语次】谈话之间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yān①相当于“之”,可译作“它”、“他”等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以俟夫观风者得~。”②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何”,可译作“怎么”、“哪里”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以君之力,曾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!且~置土石?”③兼词,相当于“于是”、“于之”。《劝学》: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~。”④多用于反问,相当于“怎么”。《十则》:“后生可畏,~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”⑤用于句末,表示陈述语气,相当于“了”、“呢”,常可不译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此百之怨,而赵之所羞,而王弗知恶~。”⑥用于句末,表示疑问或反问,可译为“呢”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,则牛羊何择~?”⑦用于句中,表示语气舒缓、停顿。《望洋兴叹》:“于是~河伯欣然自喜。”《序》:“又或有记载而语~不详。”⑧词缀,用于形容词之后,相当于“……的样子”;在动词前可译作“……地”。《阿房宫赋》:“盘盘~,囷囷~,蜂房水涡,矗不知其几千万落。”《黄生借书说》:“必虑人逼取,而惴惴~摩玩之不已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bú①不,表一般否定。②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今日出而从,日中~决,何也?”③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“又何往而~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”fǒu通“否”。①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~?”②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“~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”《师说》:“或师焉,或~焉。”【不齿】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【不佞】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雍也仁而~。”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“寡人~,不足以称宗庙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xiáng①详细;详尽。《原毁》:“其责人也~,其待己也廉。”②弄清楚;详细地知道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果不如先愿,又非君所~。”③安详。宋玉《神女赋》:“性沉~而不烦。”④旧时下级把案情向上级报告请示。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:“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~至案下。”yáng通“徉”。假装。《史记·项羽本记》:“见使者,~惊愕。”【详平】周密公平。【详练】详审,熟习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