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而后已
读音(发音): sǐ ér hòu yǐ
详细解释(意思):已:停止。死了以后才罢手。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。
出处(典故): 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示例: 臣披肝沥胆,尚不能补报皇上之恩。今奉诏命,敢不竭力尽忠,~。 ★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八十三回
死而后已成语接龙
- 伊于胡底
- 一木难支
- 以暴易暴
- 一鸣惊人
- 一世龙门
- 一弹指顷
- 宜家宜室
- 蚁封穴雨
- 一石二鸟
- 一网打尽
- 一泻千里
- 以狸饵鼠
- 一把死拿
- 一分为二
- 一狐之腋
- 一决雌雄
- 一刻千金
- 一事无成
- 仪静体闲
- 一之谓甚
- 以力服人
- 瘗玉埋香
- 意马心猿
- 衣被群生
- 义薄云天
- 一去不复返
- 一百二十行
- 一身都是胆
- 一身而二任
- 一棒一条痕
第一个字为"死"的成语
- 死别生离
- 死不改悔
- 死不悔改
- 死不瞑目
- 死不旋踵
- 死不足惜
- 死得其所
- 死而不朽
- 死败涂地
- 死而复生
- 死标白缠
- 死而后已
- 死而无悔
- 死模活样
- 死而无怨
- 死皮赖脸
- 死乞白赖
- 死告活央
- 死乞百赖
- 死骨更肉
- 死气沉沉
- 死灰复然
- 死灰复燃
- 死灰槁木
- 死里求生
- 死里逃生
- 死眉瞪眼
- 死且不朽
- 死求白赖
- 死求百赖
- 死去活来
- 死生存亡
- 死生荣辱
- 死声活气
- 死样活气
- 死声咷气
- 死有余辜
- 死声淘气
- 死亡无日
- 死有余责
- 死亡枕藉
- 死有余诛
- 死无对证
- 死心搭地
- 死心落地
- 死心塌地
- 死心踏地
- 死有余罪
- 死于非命
- 死欲速朽
- 死中求活
- 死中求生
- 死重泰山
第二个字为"而"的成语
- 备而不用
- 合而为一
- 极而言之
- 迷而不返
- 涅而不缁
- 引而不发
- 哀而不伤
- 毙而后已
- 避而不谈
- 学而时习之
- 学而优则仕
- 博而不精
- 博而寡要
- 倡而不和
- 虎而冠
- 一而光
- 脆而不坚
- 存而不论
- 大而化之
- 大而无当
- 淡而不厌
- 淡而无味
- 得而复失
- 等而上之
- 等而下之
- 道而不径
- 斗而铸兵
- 斗而铸锥
- 笃而论之
- 犯而不校
- 犯而勿校
- 分而治之
- 伏而咶天
- 浮而不实
- 改而更张
- 高而不危
- 公而忘私
- 恭而有礼
- 顾而言他
- 贵而贱目
- 国而忘家
- 过而能改
- 和而不唱
- 和而不同
- 华而不实
- 惠而不费
- 货而不售
- 兼而有之
- 久而久之
- 敬而远之
- 谲而不正
- 渴而穿井
- 渴而掘井
- 困而不学
- 困而学之
- 劳而无功
- 老而不死
- 乐而不荒
- 乐而不厌
- 乐而不淫
- 乐而忘返
- 乐而忘死
- 廉而不刿
- 满而不溢
- 没而不朽
- 迷而知反
- 迷而知返
- 迷而不反
- 秘而不露
- 秘而不宣
- 秘而不言
- 敏而好学
- 苗而不秀
- 默而识之
- 泥而不滓
- 涅而不淄
- 品而第之
- 贫而乐道
- 贫而无谄
- 强而后可
- 锲而不舍
- 轻而易举
- 穷而后工
- 取而代之
- 群而不党
- 柔而不犯
- 神而明之
- 生而知之
- 施而不费
- 食而不化
- 视而不见
- 疏而不漏
- 述而不作
- 死而不朽
- 死而复生
- 死而后已
- 死而无悔
- 死而无怨
- 贪而无信
- 堂而皇之
- 听而不闻
- 挺而走险
- 铤而走险
- 推而广之
- 望而却步
- 望而生畏
- 显而易见
- 笑而不答
- 信而好古
- 信而有征
- 信而有证
- 秀而不实
- 悬而未决
- 学而不厌
- 谑而不虐
- 言而无信
- 言而有信
- 言而不信
- 要而论之
- 要而言之
- 勇而无谋
- 尤而效之
- 折而族之
- 执而不化
- 质而不俚
- 质而不野
- 终而复始
- 周而不比
- 周而复始
- 总而言之
- 遵而不失
- 遵而勿失
- 坐而待毙
- 坐而待弊
- 坐而待旦
- 坐而论道
第三个字为"后"的成语
- 前赴后继
- 盈科后进
- 毙而后已
- 不敢后人
- 不甘后人
- 步人后尘
- 长虑后顾
- 垂裕后昆
- 杜绝后患
- 放马后炮
- 皇天后土
- 敬事后食
- 流芳后世
- 名垂后世
- 前跋后疐
- 前合后仰
- 前俯后仰
- 前呼后拥
- 前覆后戒
- 前街后巷
- 前襟后裾
- 前歌后舞
- 前倨后卑
- 前倨后恭
- 前目后凡
- 前仆后踣
- 前仰后合
- 前仆后继
- 前因后果
- 前思后想
- 前瞻后顾
- 前挽后推
- 前危后则
- 强而后可
- 穷而后工
- 死而后已
- 松柏后凋
- 退有后言
- 晚生后学
- 先公后私
- 先号后庆
- 先号后笑
- 先河后海
- 先花后果
- 先来后到
- 先礼后兵
- 先断后闻
- 先难后获
- 先人后己
- 先行后闻
- 先声后实
- 先忧后乐
- 先斩后奏
- 先笑后号
- 小子后生
- 贻笑后人
- 以观后效
- 以绝后患
- 以为后图
- 诱掖后进
- 泽被后世
第四个字为"已"的成语
- 迫不得已
- 安分守已
- 逼不得已
- 必不得已
- 毙而后已
- 不能自已
- 称赏不已
- 低回不已
- 方兴未已
- 情不自已
- 情非得已
- 如此而已
- 生生不已
- 死而后已
- 贪求无已
- 万不得已
- 严于律已
- 有加无已
- 有增无已
- 赞叹不已
- 诛求不已
- 诛求无已
- 壮心不已
死而后已相关推荐
成语"死而后已"更多相关信息
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成语"死而后已"逐字解释参考
sǐ①死亡;失去生命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见其生,不忍见其~。”【又】为……而死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~国可乎?”②死去的人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先生之恩,生~而骨肉也。”③坏死的;失去知觉的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去~肌,杀三虫。”④拼死;竭尽全力的。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:“越使~士挑战。”⑤丧失;消失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流言止焉,恶言~焉。”⑥通“尸”。《汉书·陈汤传》:“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ér①颊毛;胡须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:“深其爪,出其日,作其鏻之~。”②通“尔”你,你的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“~翁长铨,迁我京职,则汝朝夕侍母。”③通“如”。好像《察今》:“军惊~坏都舍。”④1.表并列关系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苟粟多~财有余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黑质~白章。”2.表相承关系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扁鹊望桓侯~还走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余方心动欲还,~大声发于水上。”3.表示递进关系。《劝学》:“君子愽学~日参省乎已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,~势力众寡又不可论。”4.表转折关系。《殽之战》:“吾见师出,~不见其入也。”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之者甚少~靡之者甚多。”⒌表修饰关系。《劝学》:“吾尝终日~思矣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吾恂恂~起。”⒍表假设关系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吾攻赵,旦暮且下,~诸侯敢救赵者,已拔赵,必移兵先击之。”《冯婉贞》:“诸君~有意,瞻余马首可也。”⒎表因果关系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诚恐见欺于王~负赵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表恶其能~不能用也。”⒏表时间、方位、范围的界限,相当于“以”。《祭妹文》:“今~后,吾将再病,教从何处呼汝耶。”⑤表感叹语气,相当于“啊”“吧”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岂不尔思,室是远~。”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已~!已~!今之从政者殆~!”⑥词缀,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。《口技》:“俄~,百千人大呼。”《醉翁亭记》:“已~,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hòu①君主;帝王。《殽之战》:“其南陵,夏~皋之墓也。”②君王的正妻。《战国策·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太~盛气而揖之。”③后面;后边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新妇车在~。”④次序或时间在后的。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舟与哨相~先。”【又】走在后面。《荷蓧丈人》:“子路从而~。”【又】在……之后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~天下之乐而乐。”【又】以……为后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以先国家之急而~私仇也。”⑤后代子孙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孟僖子知其~必有达人。”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“求太监~,得二从子。”【后土】⒈古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。⒉上后田官名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ǐ①停止。《十则》:“死而后~,不亦远乎?”《劝学》:“学不可以~。”②完毕;完了。《苏武传》:“剑斩虞常~。”③治愈;消除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可以~大风、挛踠、瘘、疠。”④罢了;算了。《冯婉贞》:“诸君无意则~,诸君而有意,瞻予马首可也。”⑤已经。《察今》:“舟~行矣,而剑不行。”《垓下之战》:“汉皆~得楚乎?”⑥随后;随即。《项脊轩志》:“庭中始为篱,~为墙,凡再变矣。”⑦太;过于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死而湮没不足道者,亦~众矣。”⑧通“以”。和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东”、“西”等连用,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。《活板》:“五代时始印五经,~后典籍皆为板本。”⑨同“矣”。《十则》:“有如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~。”【已而】过了不久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