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而勿失
读音(发音): zūn ér wù shī
详细解释(意思):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。
出处(典故): 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:“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,法令既明,今陛下垂拱,参等守职,遵而勿失,不亦可乎?”
示例:
遵而勿失成语接龙
- 尸横遍野
- 十病九痛
- 食不甘味
- 史不绝书
- 世道人心
- 时不可失
- 市井之臣
- 十里长亭
- 诗肠鼓吹
- 师出无名
- 矢口抵赖
- 狮子大开口
- 湿肉伴干柴
- 事无三不成
- 十八般兵器
- 十八般武艺
- 十八层地狱
- 十年九不遇
- 十万八千里
- 时势造英雄
- 始愿不及此
- 世上无难事
- 事后诸葛亮
- 事急无君子
- 试金石
- 似是而非
- 似漆如胶
- 似乎
- 是曲
- 是非曲直
第一个字为"遵"的成语
第二个字为"而"的成语
- 备而不用
- 合而为一
- 极而言之
- 迷而不返
- 涅而不缁
- 引而不发
- 哀而不伤
- 毙而后已
- 避而不谈
- 学而时习之
- 学而优则仕
- 博而不精
- 博而寡要
- 倡而不和
- 虎而冠
- 一而光
- 脆而不坚
- 存而不论
- 大而化之
- 大而无当
- 淡而不厌
- 淡而无味
- 得而复失
- 等而上之
- 等而下之
- 道而不径
- 斗而铸兵
- 斗而铸锥
- 笃而论之
- 犯而不校
- 犯而勿校
- 分而治之
- 伏而咶天
- 浮而不实
- 改而更张
- 高而不危
- 公而忘私
- 恭而有礼
- 顾而言他
- 贵而贱目
- 国而忘家
- 过而能改
- 和而不唱
- 和而不同
- 华而不实
- 惠而不费
- 货而不售
- 兼而有之
- 久而久之
- 敬而远之
- 谲而不正
- 渴而穿井
- 渴而掘井
- 困而不学
- 困而学之
- 劳而无功
- 老而不死
- 乐而不荒
- 乐而不厌
- 乐而不淫
- 乐而忘返
- 乐而忘死
- 廉而不刿
- 满而不溢
- 没而不朽
- 迷而知反
- 迷而知返
- 迷而不反
- 秘而不露
- 秘而不宣
- 秘而不言
- 敏而好学
- 苗而不秀
- 默而识之
- 泥而不滓
- 涅而不淄
- 品而第之
- 贫而乐道
- 贫而无谄
- 强而后可
- 锲而不舍
- 轻而易举
- 穷而后工
- 取而代之
- 群而不党
- 柔而不犯
- 神而明之
- 生而知之
- 施而不费
- 食而不化
- 视而不见
- 疏而不漏
- 述而不作
- 死而不朽
- 死而复生
- 死而后已
- 死而无悔
- 死而无怨
- 贪而无信
- 堂而皇之
- 听而不闻
- 挺而走险
- 铤而走险
- 推而广之
- 望而却步
- 望而生畏
- 显而易见
- 笑而不答
- 信而好古
- 信而有征
- 信而有证
- 秀而不实
- 悬而未决
- 学而不厌
- 谑而不虐
- 言而无信
- 言而有信
- 言而不信
- 要而论之
- 要而言之
- 勇而无谋
- 尤而效之
- 折而族之
- 执而不化
- 质而不俚
- 质而不野
- 终而复始
- 周而不比
- 周而复始
- 总而言之
- 遵而不失
- 遵而勿失
- 坐而待毙
- 坐而待弊
- 坐而待旦
- 坐而论道
第三个字为"勿"的成语
第四个字为"失"的成语
- 怅然若失
- 成败得失
- 时不可失
- 百无一失
- 怅然自失
- 得不补失
- 得不偿失
- 得不酬失
- 得而复失
- 攻瑕指失
- 患得患失
- 恍然若失
- 魂亡魄失
- 机不可失
- 机难轻失
- 鸡虫得失
- 记功忘失
- 俭存奢失
- 交臂相失
- 利害得失
- 忙中有失
- 茫然若失
- 茫然自失
- 千虑一失
- 人财两失
- 如有所失
- 若有所失
- 是非得失
- 爽然若失
- 爽然自失
- 万无一失
- 惘然若失
- 纤介之失
- 小己得失
- 旋得旋失
- 言多必失
- 遵而不失
- 遵而勿失
遵而勿失相关推荐
成语"遵而勿失"更多相关信息
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成语"遵而勿失"逐字解释参考
zūn①循;沿着。屈原《九章·哀郢》:“~江夏以流亡。”②遵循;遵守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不~汤法。”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:“高帝与萧何定天下,法令既明……~而勿失,不亦可乎?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ér①颊毛;胡须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:“深其爪,出其日,作其鏻之~。”②通“尔”你,你的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“~翁长铨,迁我京职,则汝朝夕侍母。”③通“如”。好像《察今》:“军惊~坏都舍。”④1.表并列关系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苟粟多~财有余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黑质~白章。”2.表相承关系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扁鹊望桓侯~还走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余方心动欲还,~大声发于水上。”3.表示递进关系。《劝学》:“君子愽学~日参省乎已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,~势力众寡又不可论。”4.表转折关系。《殽之战》:“吾见师出,~不见其入也。”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之者甚少~靡之者甚多。”⒌表修饰关系。《劝学》:“吾尝终日~思矣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吾恂恂~起。”⒍表假设关系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吾攻赵,旦暮且下,~诸侯敢救赵者,已拔赵,必移兵先击之。”《冯婉贞》:“诸君~有意,瞻余马首可也。”⒎表因果关系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诚恐见欺于王~负赵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表恶其能~不能用也。”⒏表时间、方位、范围的界限,相当于“以”。《祭妹文》:“今~后,吾将再病,教从何处呼汝耶。”⑤表感叹语气,相当于“啊”“吧”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岂不尔思,室是远~。”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已~!已~!今之从政者殆~!”⑥词缀,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。《口技》:“俄~,百千人大呼。”《醉翁亭记》:“已~,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wù①别;不要。表示禁止或劝阻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百亩之田,~夺其时,数口之家,可以无饥矣。”②不,表示对动作的否定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欲~予,即患秦兵之来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hī①丧失;失去。《班超告老归国》:“尚后竟~边和。”②迷失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项王至阴陵,迷~道。”③错过;耽误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鸡豚狗彘之畜,无~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”④过错;过失。《柳毅传》:“帝知其冤而宥其~。”⑤忍不住;禁不住。杜甫《远游》:“似闻胡骑走,~喜问京华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