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堂正道
读音(发音): míng táng zhèng dào
详细解释(意思):犹言正式;公开;堂堂正正。同“明公正气”。
出处(典故):
示例:
明堂正道成语接龙
- 岛瘦郊寒
- 倒戈卸甲
- 倒持泰阿
- 悼心失图
- 倒背如流
- 刀光血影
- 刀过竹解
- 刀锯鼎镬
- 刀锯斧钺
- 刀枪剑戟
- 刀枪入库
- 刀山火海
- 刀耕火耨
- 刀山剑树
- 刀耕火耘
- 刀头剑首
- 刀耕火种
- 刀头舔蜜
- 刀光剑影
- 刀头燕尾
- 倒载干戈
- 刀下留人
- 倒打一耙
- 倒置干戈
- 刀俎余生
- 倒打一瓦
- 倒持干戈
- 叨陪末座
- 倒果为因
- 倒持戈矛
第一个字为"明"的成语
- 明鼓而攻之
- 明白了当
- 明辨是非
- 明查暗访
- 明察暗访
- 明察秋毫
- 明耻教战
- 明窗净几
- 明德惟馨
- 明发不寐
- 明罚敕法
- 明法审令
- 明公正道
- 明公正气
- 明公正义
- 明光烁亮
- 明光锃亮
- 明光铮亮
- 明来暗往
- 明婚正配
- 明婚正娶
- 明火持杖
- 明火执械
- 明火执仗
- 明火执杖
- 明见万里
- 明教不变
- 明镜高悬
- 明明白白
- 明明赫赫
- 明眸皓齿
- 明眸善睐
- 明目达聪
- 明目张胆
- 明枪暗箭
- 明抢暗偷
- 明廉暗察
- 明日黄花
- 明媒正礼
- 明如指掌
- 明媒正娶
- 明若观火
- 明赏不费
- 明升暗降
- 明堂正道
- 明推暗就
- 明效大验
- 明哲保身
- 明心见性
- 明争暗斗
- 明刑弼教
- 明正典刑
- 明刑不戮
- 明知故犯
- 明验大效
- 明知故问
- 明珠暗投
- 明扬侧陋
- 明珠弹雀
- 明扬仄陋
- 明珠投暗
- 明月清风
- 明月入怀
- 明昭昏蒙
第二个字为"堂"的成语
- 处堂燕雀
- 处堂燕鹊
- 登堂入室
- 殿堂楼阁
- 高堂大厦
- 轰堂大笑
- 哄堂大笑
- 烘堂大笑
- 肯堂肯构
- 明堂正道
- 青堂瓦舍
- 升堂入室
- 升堂拜母
- 堂堂一表
- 堂堂正正
- 天堂地狱
- 同堂兄弟
- 虚堂悬镜
- 怡堂燕雀
- 玉堂金马
- 玉堂人物
第三个字为"正"的成语
- 安宅正路
- 必也正名
- 不务正业
- 诚心正意
- 聪明正直
- 端本正源
- 端人正士
- 风华正茂
- 奉公正己
- 公明正大
- 公平正直
- 光明正大
- 禁暴正乱
- 就地正法
- 匡谬正俗
- 量凿正枘
- 明公正道
- 明公正气
- 明公正义
- 明婚正配
- 明婚正娶
- 明媒正礼
- 明媒正娶
- 明堂正道
- 平头正脸
- 清廉正直
- 清源正本
- 寿终正寝
- 堂皇正大
- 堂堂正正
- 歪打正着
- 枉己正人
- 危言正色
- 严气正性
- 言归正传
- 一本正经
- 直言正论
- 直言正色
- 直言正谏
- 作古正经
第四个字为"道"的成语
- 热肠古道
- 安贫乐道
- 安贫守道
- 暴虐无道
- 卑不足道
- 悲声载道
- 兵行诡道
- 不可胜道
- 蚕丛鸟道
- 惨无人道
- 豺狼当道
- 豺狼横道
- 打家截道
- 大逆不道
- 大逆无道
- 盗亦有道
- 独行其道
- 饿莩载道
- 饿殍载道
- 饿殍满道
- 反经合道
- 逢山开道
- 夫子自道
- 甘贫乐道
- 躬耕乐道
- 横行霸道
- 狐媚魇道
- 壶浆塞道
- 胡说乱道
- 胡言乱道
- 胡说八道
- 胡说白道
- 胡诌乱道
- 荒淫无道
- 昏庸无道
- 假眉三道
- 津津乐道
- 经邦论道
- 就正有道
- 卷甲倍道
- 绝口不道
- 开锣喝道
- 康庄大道
- 孔孟之道
- 口碑载道
- 老罴当道
- 离经叛道
- 离经畔道
- 妙言要道
- 渺不足道
- 明公正道
- 明堂正道
- 鸣锣喝道
- 鸣锣开道
- 能说惯道
- 能说会道
- 贫而乐道
- 旁门外道
- 旁门小道
- 旁门邪道
- 旁门左道
- 轻车熟道
- 清宫除道
- 求志达道
- 神眉鬼道
- 神谋魔道
- 生财有道
- 生财之道
- 束装就道
- 颂声载道
- 四至八道
- 替天行道
- 天公地道
- 同日而道
- 头头是道
- 途途是道
- 歪门邪道
- 微不足道
- 文武之道
- 文以载道
- 霞光万道
- 邪魔怪道
- 邪魔歪道
- 邪魔外道
- 邪门歪道
- 羊肠鸟道
- 羊肠小道
- 阳关大道
- 养生之道
- 要言妙道
- 一反其道
- 遗风古道
- 怨声载道
- 正己守道
- 正明公道
- 中庸之道
- 重逆无道
- 尊师贵道
- 尊师重道
- 坐而论道
明堂正道相关推荐
成语"明堂正道"更多相关信息
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成语"明堂正道"逐字解释参考
míng①明亮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至莫夜月~,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。”②照亮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,火尚足以~也。”③明白;清楚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名实已~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”【又】明白地;公开地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太后~谓左右。”④证明;说明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亦以~死生之大,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。”⑤明确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~法度,定律令,皆以始皇起。”⑥英明;高明;明智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臣虽下愚,知其不可,而况于~哲乎。”⑦智慧。《劝学》:“积善成德,而神~自得,圣心备焉。”⑧视力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~足以察秋毫之末。”【又】视力好。《管子·制分》:“聪耳~目”⑨次;下一个(专指年、月、日)。《为学》:“~年,贫僧自南海还。”⑩明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táng①正屋。古代房屋阶上室外叫堂,堂后叫室。《察今》:“故审~下之阴,而知日月之行,阴阳之变。”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拜夫人于~上。”②朝堂;殿堂。《木兰诗》:“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~。”③公堂;官吏办公的地方。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:“退~至密室,令从人退去,只留这门子一人伏侍。”《君子国》:“终日屈膝公~,亦不顾及颜面。”《严监行和严贡生》:“汤知县正要退~,见两个人进来喊冤。”④尊称别人的母亲,如“令堂”。⑤表示同祖父的亲属关系,如“堂兄弟”、“堂伯父”等。【堂奥】房屋的深处,比喻深奥精微的道理或境界。【堂官】⒈明清时中央各衙门的长官。⒉旧时茶馆、饭馆、酒店等行业的服务人员,也写作“堂倌”。【堂萱】指母亲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èng①不偏;不斜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惧谗邪,则思~身以黜恶。”②正常;正当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今天时顺~,死者尚稀。”③规律;道理。《张衡传》:“遂乃研核阴阳,妙尽璇机之~。”④公正;正直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邪曲之害公也,方~之不容也。”⑤作为主体的,与“副”相对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而十四司~副郎好事者。”⑥恰好;正好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便利此月内,六合~相应。”⑦表示状态的持续、动作的进行。《卖炭翁》:“可怜身上衣~单。”zhēng正月,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。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:“~月繁霜,我心忧伤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dào①路;道路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呼尔而与之,行~之人弗受。”《陈涉世家》:“会天大雨,~不通。”【又】取道;道经。《鸿门宴》:“从郦山下,~芷阳间行。”《后序》:“~海安,如皋,凡三百里。”②途径;方法;措施。《六国论》:“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~也。”③规律;法则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臣之所好者~也,进乎技矣。”④道理;事理。《师说》:“闻~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”⑤道德;道义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伐无~,诛暴秦。”⑥学说;主张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既加冠,益慕圣贤之~。”⑦说;谈论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不足为外人~好。”⑧通“导”,引导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~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”⑨通“导”。疏通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九河既~。”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决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决使~。”⑩古代行政区划名。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,道下辖州。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,道下辖府,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、道台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史公以凤庐~奉檄守御。”⑾简称道家、道教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~家者流,盖出于史官。”⑿以为。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“他还~略看一会就去,谁知这厮故意卖弄。”⒀从;由。《管子·禁藏》:“凡治乱之情,皆~上始。”⒁元稹。《望喜驿》:“一~月光横忱前。”【道心】⒈犹言道德观念。⒉悟道之心。【道学】⒈道家的学说。⒉指理学,即以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、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。【道眼】指抉择真妄的能力。【道义】⒈道德和义理。⒉道德和正义。【道艺】学问与技能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