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您目前所在位置:肥壤网 > 成语大全 > 刍荛之见 > 刍荛之见的成语解释

刍荛之见

读音(发音): chú ráo zhī jiàn

详细解释(意思):刍荛:割草打柴的人。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。

出处(典故): 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:“先民有言,询于刍荛。”

示例: 但军旅之事,容当陆续奉献,~,供将军斟酌可否。(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三十七章)

刍荛之见成语接龙

第一个字为"刍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荛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之"的成语

第四个字为"见"的成语

刍荛之见相关推荐

成语"刍荛之见"更多相关信息

   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
成语"刍荛之见"逐字解释参考

chú①割草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~牧田中。”②牲口吃的草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“民争负薪~助之。”③用草喂养的牲口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序》:“口欲穷~豢之味。”【刍狗】古代束草为狗,供祭祀用,祭后弃掉。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。《老子·五章》:“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~。”【刍豢】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民食~,麋鹿食荐。”也指供祭祀用的牺牲。《吕氏春秋·季冬》:“乃命同姓之国,供寝庙之~。”【刍荛】1.割草打柴的人;草野之人。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:“先民有言询于~。”2.谦辞。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若赐观~,请给纸笔,兼之书人,然后退扫闲轩,缮写呈上。”【刍议】犹“刍言”。草野之人的言论。常用作谦辞。王勃《上绛州上官司马书》:“霸略近发于舆歌,皇图不隔于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ráo①柴草。《管子·轻重》:“今北泽烧莫之续,则是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~。”②打柴割草。《童区寄传》:“童寄者,郴州~牧儿也。行牧且~。”《问说》:“是故狂夫之言,圣人择之;刍~之微,先民询之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zhī①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jiàn①看;看到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~牛未~羊也。”②遇见;碰见。《回乡偶书》:“儿童相~不相识。”③见面;会面。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~。”④拜见;谒见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于是入朝~威王。”⑤召见;接见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坐章台~相如。”⑥知道;懂得。《示儿》:“乃翁~事可怜迟。”⑦听见;听到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“总不许~哭声。”⑧见解;见识。《晋书·王浑传》:“敢陈愚~。”⑨用在动词前,表被动,译为“被”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信而~疑,忠而被谤。”⑩在动词前,表示说话人自己,可译为“我”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君既若~录,不久望君来。”xiàn①同“现”,出现;显现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锥之处囊中,其未立~。”②使……拜见。《荷蓧丈人》:“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,~其二子焉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