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您目前所在位置:肥壤网 > 成语大全 > 尸鸠之平 > 尸鸠之平的成语解释

尸鸠之平

读音(发音): shī jiū zhī píng

详细解释(意思):尸鸠:亦作“鸤鸠”,即布谷鸟,传说它哺育群雏时能平均如一。比喻一视同仁。亦作“尸鸠之仁”。

出处(典故):

示例:

尸鸠之平成语接龙

第一个字为"尸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鸠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之"的成语

第四个字为"平"的成语

尸鸠之平相关推荐

成语"尸鸠之平"更多相关信息

   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
成语"尸鸠之平"逐字解释参考

shī①尸体,古也写作“屍”。《唐雎不辱使命》:“伏~百万,流血千里。”②陈列尸体示众。《叔向贺贫》:“其身~于朝,其宗灭绛。”③古代代表死者受祭的人。《仪礼·士虞礼》:“祝迎~。”④主持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:“且诸侯盟,小国固必有~盟者。”【尸臣】主事的大臣。【尸利】如尸之只受享祭而无所事事,喻受禄而不尽职责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jiū①鸟名,也称鸬鸠、斑鸠。《诗经·召南·鹊巢》:“维鹊有巢,维~盈之。”②聚集,收集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:“~集兆民,于兹魏土。”③安定。《左传·隐公八年》:“君释三国之图以~其民,君之惠也。”④度量(土地)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度山林,~薮泽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zhī①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píng①平坦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土地~旷,屋舍俨然。”②公平;公正。《出师表》:“宜付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~明之理。”③太平;安定。《张衡传》:“时天下承~日久,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。”④平常;普通;一般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如使~民皆习於兵,彼知有所敌,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。”⑤削平;铲平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~?”⑥平定;平息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~矣。”⑦和解;讲和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宋及楚~。”⑧跟别的事物的高度或水平相等。《雁荡山》:“从上观之适与地~。”⑨平静;宁静。《陈州粜米》:“取下招承,偿俺残生,苦恨才~。”【平旦】清早。【平明】⒈天亮的时候。⒉公正严明。【平文】散文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