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您目前所在位置:肥壤网 > 成语大全 > 刍荛之言 > 刍荛之言的成语解释

刍荛之言

读音(发音): chú ráo zhī yán

详细解释(意思):刍荛:割草打柴的人。割草打柴人的话。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。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。

出处(典故): 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:“先民有言,询于刍荛。”

示例: 巧匠何曾弃樗栎,~或有益。 ★宋·李清照《上枢密韩肖胄》诗

刍荛之言成语接龙

第一个字为"刍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荛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之"的成语

第四个字为"言"的成语

刍荛之言相关推荐

成语"刍荛之言"更多相关信息

   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
成语"刍荛之言"逐字解释参考

chú①割草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~牧田中。”②牲口吃的草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“民争负薪~助之。”③用草喂养的牲口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序》:“口欲穷~豢之味。”【刍狗】古代束草为狗,供祭祀用,祭后弃掉。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。《老子·五章》:“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~。”【刍豢】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民食~,麋鹿食荐。”也指供祭祀用的牺牲。《吕氏春秋·季冬》:“乃命同姓之国,供寝庙之~。”【刍荛】1.割草打柴的人;草野之人。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:“先民有言询于~。”2.谦辞。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若赐观~,请给纸笔,兼之书人,然后退扫闲轩,缮写呈上。”【刍议】犹“刍言”。草野之人的言论。常用作谦辞。王勃《上绛州上官司马书》:“霸略近发于舆歌,皇图不隔于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ráo①柴草。《管子·轻重》:“今北泽烧莫之续,则是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~。”②打柴割草。《童区寄传》:“童寄者,郴州~牧儿也。行牧且~。”《问说》:“是故狂夫之言,圣人择之;刍~之微,先民询之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zhī①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yán①说;谈论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此人一一为具~所闻。”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吾能弭谤矣,乃不敢~。”②言语;言论。《鸿门宴》:“至军中,具以沛公~报项王。”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王不听,于国人莫敢出~,三年,乃流王于彘。”③一字为一言。《琵琶行》:“因为长句,歌以赠之,凡六百一十六~。”④一句为言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今吾且死,而侯生曾无一~半辞送我,我岂有所失哉?”⑤著作;书籍。《过秦论》:“焚百家之~,以愚黔首。”⑥无实在意义。《归去来辞》:“世与我相违,复驾~兮焉求?”⑦词缀,多用于动词之前。《左传·僖公九年》:“既盟之后,~归于好。”【言瑞】守信之言。【言重】出言慎重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