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您目前所在位置:肥壤网 > 成语大全 > 剥肤之痛 > 剥肤之痛的成语解释

剥肤之痛

读音(发音): bō fū zhī tòng

详细解释(意思):剥:剥去。肤:皮肤。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周易·剥》:“剥床以肤,凶。”

示例:

剥肤之痛成语接龙

第一个字为"剥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肤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之"的成语

第四个字为"痛"的成语

剥肤之痛相关推荐

成语"剥肤之痛"更多相关信息

   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
成语"剥肤之痛"逐字解释参考

bō①割裂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君王命~圭以为鏚柲。”②削;剖开。《诗经·小雅·信南山》:“是~是菹,献之皇祖。”③脱落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实熟则~,~则辱。”④侵蚀。郦道元《水经注·榖水》:“文字~缺,不复可识。”⑤掠夺;强制除去。⑥六十四卦之一。”bó①通“驳”。②用小船分载转运货物。pū通“扑”,打;击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八月~枣,十月获稻。”bāo去剥物的外皮。《周礼·秋官·柞氏》:“冬日至,令~阴木而水之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fū①皮肤。【又】肤浅,浅薄。《东京赋》:“所谓末学~受。”②较短的距离。古代以四指的宽度为肤,以一指的宽度为寸。《占国策·秦策三》:“齐人伐楚……~寸之地无得。”③禽兽的肉。④切细的肉。⑤浮浅;浅薄。⑥大。《诗经·小雅·六月》:“薄伐俨狁,以奏~公。”⑦美。《诗经·豳风·狼跋》:“公孙硕~,德音不睱。”【辨】皮,革,肤。皮、革,均指兽皮,带毛为“皮”,去掉毛为“革”。肤,是人皮的专称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zhī①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tòng①疼痛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居五日,桓侯体~。”②悲痛;悲哀。《后序》:“~定思~,~何如哉。”③痛心。《出师表》:“未尝不叹息~恨于桓灵也。”④痛恨;怨恨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吴之民方~心焉,于是乘其厉声以呵。”⑤痛快地;尽情地。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》:“俺只指望~打这厮一顿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