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您目前所在位置:肥壤网 > 成语大全 > 忘年之契 > 忘年之契的成语解释

忘年之契

读音(发音): wàng nián zhī qì

详细解释(意思):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。同“忘年之好”。

出处(典故): 唐·颜真卿《孙逖文集序》:“十五时,相国齐公崔日用试《土火炉赋》,公雅思遒丽,援翰立成,齐公骇之,约忘年之契。”

示例: 予在京师,辱~,论诗文一字不轻放过。 ★清·王士禛《池北偶谈·谈艺三·李侍郎》

忘年之契成语接龙

第一个字为"忘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年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之"的成语

第四个字为"契"的成语

忘年之契相关推荐

成语"忘年之契"更多相关信息

   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
成语"忘年之契"逐字解释参考

wàng忘记:喝水不~掘井人|这件事我一辈子也~不了。另见wáng。【忘本】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够得到幸福的根源。【忘掉】忘记。【忘怀】忘记:那次游行的动人场面使人不能~。【忘记】(1)经历的事物不再存留在记忆中;不记得:我们决不会~,今天的胜利是经过艰苦的斗争得来的。(2)应该做的或原来准备做的事情因为疏忽而没有做;没有记住:~带笔记本。【忘年交】年岁差别大、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。【忘情】(1)感情上放得下;无动于衷(常用于否定式):不能~。(2)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:~地歌唱。【忘却】忘记。【忘我】(为了人民的利益)忘掉自己;不顾自己:~的精神|~地劳动。【忘形】因为得意或高兴而忘掉应有的礼貌和应持的态度:得意~。【忘性】<轻>好忘事的毛病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
nián①年景;收成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乐岁终生苦,凶~不免于死亡。”②十二个月为一年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期~之后,虽欲言,无可进者。”③年龄;年岁。《陈情表》:“行~四岁,舅夺母志。”④寿命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以残~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。”⑤帝王的年号。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:“告以改~,立后。”【年伯】科举制度中同榜登科者称为同年,父之同年者称为年伯。泛指父辈。【年所】年次;年龄。【年兄】唐宋以来,科举考试同年登科的人互相尊称年兄,也叫同年。【年祚】⒈人之寿命。⒉国之寿命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zhī①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qì①通“锲”。刻;锲刻。《察今》:“其剑自舟中坠于水,遽~其舟。”②契约;符契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必得约~以报太子也。”③吻合;投合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每览昔人兴感之由,若合一~。”【契勘】宋代公文书用语。按查,考订,审核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