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您目前所在位置:肥壤网 > 成语大全 > 知遇之恩 > 知遇之恩的成语解释

知遇之恩

读音(发音): zhī yù zhī ēn

详细解释(意思):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。

出处(典故):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“只因一时知遇之感,不觉为之一哭。”

示例: 大帅的~,卑职终身难报。 ★刘章仪《枭雄吴佩孚》

知遇之恩成语接龙

第一个字为"知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遇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之"的成语

第四个字为"恩"的成语

知遇之恩相关推荐

成语"知遇之恩"更多相关信息

   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
成语"知遇之恩"逐字解释参考

zhī①知道;了解。《察今》:“故察己则可以~人。”②认识;识别。《马说》:“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~马也。”③知觉;感觉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官~止而神欲行。”④感到;觉得。《惠崇》:“春江水暖鸭先~。”⑤交好;相亲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公孙明~叔孙于齐。”⑥交情。《报任安书》:“绝宾客之~。”⑦朋友。鲍照《鲍参军集·咏双燕》:“悲歌辞旧爱,衔泪觅新~。”⑧主持。《国语·赵语》:“吾与之共~赵国之政。”zhì通“智”。智慧;聪明。《劝学》:“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,则~明而行无过矣。”【知遇】得到赏识和重用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yù①遇到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公等~雨,皆已失期。”②会面;会见。《大铁椎传》:“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,与~宋将军家。”③接触;感触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臣以神~而不以目视。”④看到。《赤壁赋》:“目~之而成色。”⑤遇合;投合。指相遇而受到赏识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王何不与寡人~。”⑥对待;招待。《鸿门宴》:“不如因善~之。”⑦际遇;机会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斯固百世之~也。”⑧嫁。《祭妹文》:“汝以一念之贞,~人仳离,致孤危托落。”⑨待遇。《出师表》:“盖追先帝之殊~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”【遇合】得到君主的赏识。【遇事生风】借故生事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zhī①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ēn①恩惠;恩德。《陈情表》:“寻蒙国~,除臣洗马。”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~所加则思无因喜以廖赏。”《出师表》:“臣不胜受~感激。”【又】施加恩德;好好相待。《童区寄传》:“彼不我~也;郎诚见完与~,无所不可。”②恩宠;宠爱。《乐工罗程》:“得幸于武宗,恃~自恣。”③恩情;情谊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吾已失~义,会不相从许。”④情谊深厚。柳宗元《种树郭橐驼传》:“则又爱之太~,忧之太勤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