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您目前所在位置:肥壤网 > 成语大全 > 丧明之痛 > 丧明之痛的成语解释

丧明之痛

读音(发音): sàng míng zhī tòng

详细解释(意思):丧明:眼睛失明。古代子夏死了儿子,哭瞎眼睛。后指丧子的悲伤。

出处(典故): 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。”

示例: 同寅当中,一人传十,十人传百,已经有许多人知道他遭了“~”。 ★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八十七回

丧明之痛成语接龙

第一个字为"丧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明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之"的成语

第四个字为"痛"的成语

丧明之痛相关推荐

成语"丧明之痛"更多相关信息

   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
成语"丧明之痛"逐字解释参考

sàng①丧失;失去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~耳。”②丧亡;灭亡。《六国论》:“五国既~,齐亦不免矣。”③葬;安葬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是使民养生~死无憾也。”sāng丧事。《殽之战》:“秦不哀吾~而伐吾同姓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míng①明亮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至莫夜月~,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。”②照亮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,火尚足以~也。”③明白;清楚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名实已~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”【又】明白地;公开地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太后~谓左右。”④证明;说明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亦以~死生之大,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。”⑤明确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~法度,定律令,皆以始皇起。”⑥英明;高明;明智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臣虽下愚,知其不可,而况于~哲乎。”⑦智慧。《劝学》:“积善成德,而神~自得,圣心备焉。”⑧视力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~足以察秋毫之末。”【又】视力好。《管子·制分》:“聪耳~目”⑨次;下一个(专指年、月、日)。《为学》:“~年,贫僧自南海还。”⑩明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zhī①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tòng①疼痛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居五日,桓侯体~。”②悲痛;悲哀。《后序》:“~定思~,~何如哉。”③痛心。《出师表》:“未尝不叹息~恨于桓灵也。”④痛恨;怨恨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吴之民方~心焉,于是乘其厉声以呵。”⑤痛快地;尽情地。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》:“俺只指望~打这厮一顿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