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您目前所在位置:肥壤网 > 成语大全 > 鸿渐之翼 > 鸿渐之翼的成语解释

鸿渐之翼

读音(发音): hóng jiàn zhī yì

详细解释(意思):鸿鹄凭借羽翼而高飞远行,因以之比喻大才;高才。

出处(典故): 《汉书·公孙弘卜式等传赞》:“公孙弘、卜式、兒宽皆以困于燕爵,远迹羊豕之间,非遇其时,焉能致此位乎?”颜师古注引李奇曰:“渐,进也,鸿一举而进千里者,羽翼之材也。弘等皆以大材初为俗所薄,若燕爵不知鸿志也。”

示例: 公以~,困于燕雀,兹膺特简,允惬舆情。 ★明·张居正《答保定巡抚孙立亭书》

鸿渐之翼成语接龙

第一个字为"鸿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渐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之"的成语

第四个字为"翼"的成语

鸿渐之翼相关推荐

成语"鸿渐之翼"更多相关信息

   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
成语"鸿渐之翼"逐字解释参考

hóng①大型雁类的泛称。《报任安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~毛。”②书信。《西厢记》:“自别颜范,~稀鳞绝,悲怆不胜。”③通“洪”。⒈大。《陋室铭》:“谈笑有~儒,往来无白丁。”⒉洪水。《荀孑·成相》:“禹有功,抑下~。”⒊强盛。《吕氏春秋·执一》:“五帝以昭,神农以~。”【鸿儒】大儒,泛指学识广博的人。【鸿绪】祖先的基业,多指帝王世传的大业。【鸿洞】⒈虚空混沌的样子。⒉弥漫无边,连成一片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jiān①浸渍;浸泡。《劝学》:“兰槐之根是为芷,其~之滫,君子不近,庶人不服。”②浸湿;沾湿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淇水汤汤,~车帷裳。”③浸染;沾染。《汉书·龚遂传》:“今大王亲近群小,~渍邪恶。”④逐渐传入。宋应星《天工开物·蔗种》:“今蜀中盛种,亦自西域~来也。”jiàn①渐进;逐步发展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非一旦一夕之故也,其~久矣。”②逐渐;渐渐。《醉翁亭记》:“~闻水声潺潺。”③苗头;事物发展的开端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,以为生事扰民,~不可长。”【渐泽】低湿之地。【渐冉】逐渐,时光一点一点地过去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zhī①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yì①鸟类或昆虫的翅膀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“鹰隼试~,风尘吸张。”【又】像鸟张开翅膀一样。《鸿门宴》:“项伯亦拔剑起舞,常以身~蔽沛公。”②帮助;辅佐。《汉书·晃错传》:“以~天子。”③战阵的两侧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张左右~击之,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。”④通“翌”。次;第二(日)。《促织》:“~日进宰,宰见其小,怒呵成。”【翼卫】护卫。【翼宣】辅佐而发扬之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